健康知识

戒“糖”10天身体有可喜变化

发布时间:2021-05-27 来源:中国医药教育网
  医药教育网指出,糖,是甜蜜的象征。同时,糖也给人们带来无限负担:肥胖、龋齿、皮肤变差、内分泌紊乱、血糖波动……
 
 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后发现,长期高糖饮食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者短10~20年。
 
  “控糖”正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养生方式,但你知道“控”的到底是什么糖吗?
 
  《生命时报》采访专家,告诉你众多糖里最改控的是哪一种,教你在不牺牲美味的同时科学控糖。
 
  受访专家
 
 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
 
  众多糖里,最该控制“添加糖”
 
  很多人把碳水化合物和糖画上等号,从而拒绝主食。
 
  实际上,碳水化合物并不是单纯的“糖”,还包括淀粉、纤维素等多糖,乳糖、麦芽糖等双糖,果糖、葡萄糖等单糖。碳水化合物又可分为天然糖和添加糖。
 
 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表示,在人体内,添加糖的代谢与天然糖没有差别,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,成为血糖。
 
  但添加糖的“罪行”在于“热量高、营养低”:
 
  蛋糕、饼干等食物中添加糖(白砂糖、红糖、玉米糖浆、蜂蜜和葡萄糖)含量高,但维生素、膳食纤维、蛋白质的含量低;
 
  同质量的粗粮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(天然糖),还有膳食纤维以及钾、铁等微量元素。
 
  添加糖多,心脑血管病风险高
 
  如果保持每天的热量摄入不变,摄入过多添加糖势必会挤占其他营养物质的占比,导致蛋白质、脂肪摄入量不足。
 
 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为80~120毫克。
 
  糖分摄入过多时,血糖水平会过高,机体首先将其转变为肌糖原、肝糖原,储存在肌肉、肝脏中。
 
  但糖原的储存量也有上限,肌糖原约为120~400克,肝糖原约150克,多余的糖分会被机体转化为脂肪,囤积下来。
 
  久而久之便会刺激血管,导致内皮受损,动脉粥样硬化,心脑血管病风险升高。
 
  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0克,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。
 
  25克大概多少呢?6块方糖(一块方糖4.5克)。或许你觉得看起来还挺多的,但想吃过量真的非常容易。
 
  有实验检测显示,以一颗4.5克的方糖来计算:
 
  一瓶500毫升的某柠檬味碳酸饮料的含糖量相当于13块方糖;
 
  一瓶500毫升的某凉茶含糖量达10块方糖;
 
  一根50克的某花生夹心巧克力棒的含糖量为7块方糖。
 
  戒糖10天,血压、胆固醇好转
 
  糖摄入过多,会导致“坏胆固醇”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,诱发心脏病,招来糖尿病,还会增加患脂肪肝、直肠癌、肝癌、乳腺癌等疾病风险。
 
  令人欣慰的是,美国医学专家曾发表在《肥胖》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,只要10天不吃糖,人体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。
 
  10天的戒糖实验
 
  美国加州大学儿童内分泌科教授罗伯特·拉斯汀博士选取了43名肥胖儿童,进行了一项持续10天的试验。
 
  在这段时间里,研究者尽可能地去除了受试儿童饮食中添加的糖(包括有甜味的蔗糖和面食中的淀粉等多糖),比如用酸奶代替甜面包和点心、用水果代替薯条等。
 
  试验结束后,孩子们的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“坏胆固醇”,(LDL-C)水平降低了,糖耐量(人体分解糖的能力)则有所升高。这说明,糖对人体的害处是可以逆转的。
 
  不过,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儿童医院的一位专家也指出,减少糖摄入仅仅是改善健康的一部分,控制脂肪摄入、多吃植物性食物、坚持锻炼等同样重要。
 
  日常做到5点才能有效控糖
 
  控糖重要的是自觉限制饮食中的糖摄入,而不是盲目相信控糖保健品、抗糖食物等。
 
  #01
 
  粗粮替代细粮
 
  尽量选升糖指数(GI)比较低的食物,限量选择升糖指数偏高的食物。GI越高,代表升血糖的能力越强。
 
  一般来说,白米、稀饭等越容易吸收的食物,升糖指数越高,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。粗粮的升糖指数较低。
 
  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,一般人群每天应摄入谷薯类食物250~400克,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~150克,薯类50~100克,也就是说,粗杂粮应占主食的1/3左右。
 
  #02
 
  用甜味代替添加糖和游离糖
 
  生活中缺不了甜味,建议选择相对健康的“吃糖”方式:
 
  吃点糖分较高的水果或果干来解馋,如榴莲、香蕉、桃子、苹果、梨等;一些蔬菜的甜味也很突出,如南瓜、胡萝卜、甜菜等;三氯蔗糖、木糖醇、阿斯巴甜、甜菊糖等代糖,几乎不含热量,非常适合替代白糖。
 
  #03
 
  多关注低糖或无糖食品
 
  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(GB28050-2011)》规定:
 
  无糖或不含糖的食品,含糖量要小于0.5克/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;
 
  低糖是小于5克/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。
 
  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食品虽标注“无糖”,但仍含有麦芽糊精等物质,也不建议购买。
 
  #04
 
  看食品标签,警惕隐形糖
 
  大家挑选零食时一定要仔细看食品配料表。
 
  如果白糖、砂糖、蔗糖、果糖、葡萄糖、糊精、麦芽糊精、淀粉糖浆、果葡糖浆、结晶果糖、麦芽糖、玉米糖浆等字眼的位置很靠前,说明是隐形的含糖大户,尽量少买。
 
  #05
 
  遵循饮食能量的两个平衡
 
  一般来说,饮食能量要保持两个平衡:
 
  能量营养素之间的比例适宜和平衡,即碳水化合物占55%~65%、脂肪占20%~30%、蛋白质占10%~15%,不要对某一种营养物质太专一。
 
  “能量摄入=机体消耗”,能量供给过多,会导致肥胖、高血脂、心脑血管病,供给过少则会营养不良。
 
  控糖在于长期自律,不必寸量铢称,如果偶尔多摄入了一些糖,就少吃点主食、少吃点肉,这样就能保证一天的总能量摄入不会太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