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知识

积食刚开始的时候,你就可以阻止

发布时间:2021-06-30 来源:中国医药教育网
  放暑假期间,很多孩子宅在家,吃得丰富,活动量又不够,所以很容易就会出现积食的症状。
 
  有些之前不便秘的,居然开始便秘了;以前睡得明明很好的,现在每晚睡不着了;平常饮食挺规律有节制的,现在居然开始满屋子找吃的,一整天嘴巴不停。
 
  怎么知道自家孩子是不是积食?
 
  我们今天先说说,积食刚出现时,身体会有什么表现。
 
  1.嘴巴里有味道
 
  当孩子口中有味儿,尤其是晨起或者睡醒之后出现嘴巴里有味儿的时候,这个就说明孩子有一些消化不良了。这是出现积食的第一个预兆,一定要注意了。
 
  2.嘴唇红
 
  嘴唇是脾胃的反射区,当孩子的嘴唇比平时红很多,甚至像涂了口红似的,那么一般都意味着脾胃有热,有胃火了。还可能伴随着半夜口中有味儿,舌苔厚腻的表现。胃火通常是因为食物堆积的多,堆积的久了,在中焦郁而化热。
 
  如果再持续下去可能会嘴唇很干,特别爱喝凉水,那我们就可以知道,这个胃里的火消耗了很多胃肠的津液。
 
  3.趴睡
 
  脾虚的孩子,平时可能会俯卧或者有睡觉露睛的症状。但当这些孩子有积滞的时候,即使腹胀不是很明显,但会喜欢双膝跪着趴睡或者双腿蜷缩着睡。这个也是积食很典型的症状。
 
  4.睡觉不安稳
 
  容易翻滚,闹腾,不断夜醒,睡不踏实的孩子,也要考虑消化的问题。胃不和,卧不安,当孩子饮食比平时多的时候,妈妈尽量留意晚上的睡眠状况,是否有异常。
 
  5.腹部胀满
 
 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,吃撑了。
 
  6.手掌心潮热
 
  大家还可以观察孩子的小手掌心。有的小手掌心会比较热,还有汗,比较潮湿。手心潮热的时候,孩子一般是有积食了,或者体质相对湿热比较明显。想要准确地知道是不是积食,可以再看看他有没有腹胀,嘴巴里有没有味道。
 
  7.大便异常
 
  当孩子出现积滞的时候,大便的味道会比较大,有些比较酸臭,甚至排气时味道也比较大。有的孩子会出现便秘,或者大便困难时间延长的现象,这个也是妈妈要注意的。
 
  8.打嗝儿
 
  积滞的食物会影响中焦正常的气机运转,胃气被堵住下不去时,就可能往上逆,打嗝儿嗳气就会比平时多。有时距离吃饭时间已经过了几小时,还会打着有饭味儿的嗝,那么妈妈也可以观察,很可能是积食了。
 
  9.眼袋颜色发青发紫
 
  眼袋的区域也能反应出脾胃的情况。孩子反复积食,或者长期有积滞的时候,就会眼袋比较大。
 
  有的孩子眼袋颜色发青,青色主寒或者主痛症,主惊风,惊恐,抑郁。当孩子下眼睑发青的时候,一般是脾胃虚寒或者肝火犯胃导致的,大家可以从他的消化和情绪来观察分析。
 
  有些孩子睡觉不好,睡不安稳的时候,眼睑的颜色会比较深,发黑,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眼圈。
 
  有的妈妈描述孩子下眼睑发黑,其实仔细看,是发比较深的红色,接近于发紫,这个是典型的胃火比较大的现象。
 
  10.舌苔厚腻
 
  经常会有妈妈只根据舌苔情况去判断孩子是不是积食。其实对于积食的孩子来说,舌苔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滞后的,一般会先出现口中有异味儿,或者嘴唇红,之后才能从舌苔里看出变化。
 
  孩子吃了过多生冷寒凉的食物时,舌苔多会偏白腻;吃多了干果儿或者肉类时,舌苔更多偏黄腻。
 
 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,当孩子舌苔白或者白腻的时候,不一定是寒或者虚寒。如果舌尖红,舌苔白腻,同时手掌心热烫,腹部胀满的话,这也是典型的湿热或者积食的症状。
 
  妈妈在生活中多多观察留意,就可以在孩子刚刚积食的时候,及早地发现和处理,避免积食加重发展到发烧,咳嗽,扁桃体肿大等等情况。
 
  积食的穴位推拿
 
 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积食时经常可以用的一些穴位推拿。
 
  1.揉板门
 
  图片
 
  它的定位在第一掌指关节根部的筋头处,我们可以这样找:在手掌大鱼际也就是靠近拇指这一侧,用拇指反复按揉,找到。有一个结节,给孩子轻轻的拨揉一下。
 
  当孩子出现积食的时候,这个部位会比较硬,当孩子脾胃比较弱的,这个部位就会比较松软,甚至里面就会有一个比较小的筋头。这种情况下可以给孩子多拨揉一下,因为板门这个穴位在临床的应用中还是非常广泛的,它可以调节胃肠的气机,让孩子中焦胃肠的气该升就升,该降就降,这个气机理顺了,原本堵住的地方就可以通开,很多生病就不会发生了。
 
  2.平肝
 
  这个穴位在食指的掌面,从掌指关节处,也就是指根部向从外推到指端。
 
  3.清胃
 
  它的定位是在第一掌指关节横纹和腕横纹的连线上,在大鱼际的桡侧,赤白肉际段,由腕横纹推向掌指关节横纹。
 
  4.补脾
 
  补脾的脾经是在拇指的桡侧,从指端推向掌指关节。
 
  清胃既可以清胃火,又可以促进胃通降的机能。所以我们在临床上,针对口中有异味的孩子,可以适当增加次数,比如说做50~100次。
 
  当孩子出现不爱吃饭,除了揉板门、平肝,清胃的次数可以相对少一些,比如说做30~50次,补脾的次数可以多一些,做50~100次。
 
  5.搓四横纹
 
  它的定位在2345掌指关节根部的横纹处,也有提到在掌根部的横纹,大家做起来比较难一些,也可以用拇指揉。
 
  6.四缝
 
  相对比较简单。它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甲、小指的第一指尖关节的横纹处,这个部位可以多给孩子揉一下,妈妈可以注意观察一下,当孩子出现积食的时候,这个部位会有很明显的突起,你摸上去就像有一个骨头,实际上这是因为积滞而导致局部纤维组织的变化。
 
  7.足三里
 
  也是常用的穴位。它的定位大家都比较了解。在犊鼻下三寸,胫骨前脊向后一横指,我们可以按揉。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,大家可以五指并拢,叩击足三里。这样对足三里的刺激强度就会更大一些。
 
  通过按揉或者叩击足三里,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,也就促进胃肠的蠕动,促进脾的运化、也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。
 
 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吃的比较多,又比较瘦呢?还是因为孩子脾虚,不能正常运化所导致的。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多揉一下足三里,揉一下中脘,捏一下脊,都可以改善孩子脾胃的机能。
 
  8.揉中脘
 
  中脘的定位,在上腹部前正中线、肚脐和胸剑联合处,大家可以找一下。胸剑联合是从胸骨向下找的时候,可以摸到在上腹部有个明显的突起叫剑突。那么剑突和胸骨交界这个部位就是胸剑联合,肚脐和胸剑联合的终点,也就是脐上4寸,这个部位就是中脘。
 
  中脘这个穴位在临床中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,并且这个穴位是我们胃经的募穴,也就是说胃的气血比较集中的穴位。我们在临床中针对孩子出现积滞的,可以用拇指逆时针揉下中脘,效果会更好一些。
 
  中国医药教育网指出,当孩子脾胃比较虚弱时,可以顺时针揉一下中脘。那么孩子有积滞时,我们还可以多做一下摩腹,也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。